据美国当地媒体报道,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5月16日去世,享年102岁。贝聿铭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等。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中国苏州,17岁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

  1935年夏天,少年贝聿铭高中毕业了,父亲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一部名为《大学幽默》的电影却使得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电影中描述的美国大学校园建筑和校园风情令他对建筑设计有了浓厚的兴趣。最终他选择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后又转学到造诣更高的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

2017年,贝聿铭先生已经100岁高龄,他一生的70多件作品,公共建筑、文教建筑占了绝大多数,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与金钱、权利和政治纠结在一起。贝聿铭却像一个优雅的摆渡者,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融汇得像太极一般完满无比。

他也像一根竹子,有韧度,也有风骨,懂得在困境面前弯腰,又能够完满坚守底线,达成目的。这是家族教给他的智慧,也是中国教给他的智慧。,他的作品有70余件,包括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

1964年,为纪念前一年遇刺而故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肯尼迪家族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刚刚自立门户不久的贝聿铭也在受邀的建筑师之列。

当肯尼迪的遗孀杰奎林走进贝聿铭的办公室时,看到的是自己最喜欢的花草,和穿着高档西服套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如同银行家一般的贝聿铭。相比之下,贝聿铭的竞争对手密斯却盛气凌人,路易斯·康则不修边幅,办公室也是一片狼藉。

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以其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一经落成便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并被盛赞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伟大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也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并将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授予他。

不过贝聿铭最为人熟知的代表作,应该还是巴黎卢浮宫翻修工程。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拍板,不进行竞标,指名让贝聿铭重塑这颗法兰西之心。他曾说:“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坚信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贝聿铭,再次发挥了出色的公关能力,他在法国政府的帮助下,周旋在各界人士之间奔走游说,取得了蓬皮杜夫人和巴黎市长希拉克的支持。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设计的合理性,贝聿铭甚至建造了一个1:1的模型来向公众展示。最终,总计6万巴黎民众参观了这一实体模型,并且像总统选举一样进行了全民公决。结果,模型征服了希拉克,也征服了法国人。

经历千辛万苦,项目终于得以实施。金字塔的三角形结构坚固稳定,仅用钢缆便能固定,这样便可造出一个大而突出的主入口。用玻璃作为主要的材料,不但不会破坏现有卢浮宫建筑群的外观,又能把阳光带进地下。到了夜间,在灯光的映照下又会如同钻石般光彩夺目。

如今,金字塔早已经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至今仍旧络绎不绝地游客,则是贝聿铭确超越时代的独到眼光的最好证明。

在卢浮宫的修缮期间,1983年贝聿铭还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以一位美国华人的身份,在纷纷扰扰的争议和歧视中努力半生,终于迎来了这尊代表世界建筑设计最高成就的奖杯。

如今,他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他本人也已经获得了一个建筑师能拥有的全部荣誉。

  建筑就像凝固的诗与画,人们称建筑是大地上的艺术。古往今来,世界上留下了无数令人赞叹不已的建筑精品,它们的创造者也因此声名不朽。其中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占据了一席之地,堪称华裔建筑20世纪的风云人物。

与如今中国崛起的受益者们不同,在那个时代,一个来自远东落后国家的异邦人想在美国这个现代建筑的发源地获得认可,除了要比别人技高一筹,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在这个阶段,作为商业世家的后代,贝聿铭高明的交际手腕和东方贵族的神秘、儒雅的气质为他在西方上流社会打开局面提供了不少助力。

他深深记得银行家父亲贝祖诒教给他的那句话:优秀建筑的精髓不仅在于构思伟大的建筑物,而且要使它们与金融和经济要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reference:
https://www.voachinese.com/a/china-architect-louvre-museum-pyraid-20190516/492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