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划住宅开发时,街道退让是定义建筑物与街道之间空间关系的关键因素,它影响邻里特征、整体美学以及行人体验。更重要的是,适当的街道退让为种植和生长树冠树提供了空间,有助于提升街区的绿化和宜居性。


街道退让目标

确保建筑物的街道退让符合现有或理想的邻里特征,同时高效利用土地。

标准 B2-1:街道退让要求

  • 建筑物的前墙退让距离至少应符合区域规划表中规定的最小距离,或若未在表中指定,参照表 B2-1 中的标准。
  • 柱廊、遮阳棚及檐口等低于3.6米的结构可在退让区内前后延伸至2.5米。


B2-1 街道退让标准

  • 现有建筑相邻的情况:如果两侧相邻地块已有建筑物,则新建筑的前墙退让应与相邻建筑的较小退让距离一致,或者不少于6米,以较小者为准。
  • 无现有建筑的情况:若无相邻建筑,城市交通区要求6米,其他街道要求4米的退让距离。
  • 角地:如果是角地,新建筑的前墙退让距离需与相邻地块现有建筑的前墙一致,或者不少于6米(交通区2为6米,其他街道为4米)。


决策指引

审批时,市政需考虑以下因素:

  • 是否符合邻里特征目标或政策。
  • 设计回应是否合适。
  • 是否因场地形状或条件而受到限制。
  • 是否需要调整退让距离,以与邻近地块的退让距离保持一致。
  • 建筑物对街道及邻里环境的视觉影响。
  • 退让是否影响树冠树的种植与保留。

通过合理的街道退让设计,不仅能提升居住环境质量,还能融入周围社区的整体格局。

Clause 55.02 – 街道退让标准解读

在规划住宅建设时,街道退让对建筑物与街道的关系至关重要,影响到邻里特征、视觉效果以及街道的空间感。以下是街道退让标准的详细说明:

1. 相邻地块都有现有建筑物

  • 新建建筑的前退让距离应参照相邻建筑的退让距离,或不小于6米,以较小者为准。
    • 如果相邻建筑的退让距离小于6米,新的建筑可设定为与其相同的退让距离。

    • 如果相邻建筑的退让距离大于6米,新的建筑应设定为至少6米。


2. 只有一个相邻地块有现有建筑物

  • 新建筑的前退让距离应参照已有建筑物的退让距离,或不小于6米,以较小者为准。
    • 如果相邻建筑的退让距离大于6米,新建筑可设定为6米。


3. 角地的退让标准

在角地,选择任一街道作为前退让距离:

  • 前街退让距离 (A):新建筑的前退让距离应与相邻建筑的退让距离一致,或不小于6米,以较小者为准。
    • 如果相邻地块无建筑物,交通区2要求6米,其他街道要求4米。
  • 侧街退让距离 (B):新建筑沿侧街的退让距离应与相邻建筑的退让距离一致,或至少为3米(较小者)。
    • 新建筑若有侧墙,则退让距离为与相邻建筑一致或至少为2米(较小者)。


4. 允许的退让区侵占

  • 柱廊、遮阳棚、檐口等结构可以向前退让区域延伸最多2.5米,前提是其高度不超过3.6米。


总结:

这些标准确保新建筑在街道上的布置与周围环境协调,既有利于建筑的美观性,也能促进良好的社区景观和人行空间。同时,这些规则也允许在某些情况下,建筑物略微侵占前退让区域,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